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文|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实验室新闻» 新闻快讯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 2024-01-14  

2024年1月13日,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023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在京师大厦顺利召开。

学术委员会主任崔鹏院士、副主任张晓宁研究员、陈晋教授和委员傅伯杰院士、宋连春研究员、程晓教授、宋长青教授,史培军教授、效存德教授、刘连友教授、龚道溢教授、武建军教授、方伟华教授等以及北京师范大学科研院张力小副院长和实验室骨干等参加了本次会议。



参会人员合影

会上,宋长青部长和张力小副院长分别致辞。他们强调了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学校和学部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肯定了学校、学部以及学术委员会对实验室的重视和支持,以及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取得的重要进展。


 

宋长青部长致辞                                张力小副院长致辞

实验室工作报告部分由学术委员会主任崔鹏院士主持。实验室主任何春阳教授从实验室概况和人才队伍、科研项目与成果、主要科研进展、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总结与展望等六个方面汇报了实验室2023年的工作进展和运行情况,并提出未来发展思路和设想。

亮点学术报告部分由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晓宁研究员主持。石春明副教授、程昌秀教授、王瑛教授和赵晗萍教授分别作了题为“大兴安岭雷击火引燃条件和预警模型”“气候变化和国际贸易塑造下的未来全球大豆安全格局”“暴雨山洪灾害风险评估研究”和“基于多源信息融合的应急响应优化与仿真”的四个亮点学术报告。


 

石春明副教授报告                                        程昌秀教授报告


 

王瑛教授报告                                              赵晗萍教授报告

最后,学术委员会副主任陈晋教授主持了讨论交流环节。委员们就新形势下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提出了宝贵建议。

委员们认为,在新时代推动中国式现代化,促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中,实验室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委员们建议,实验室坚持和发扬地理学综合性、区域性和复杂性的优势,做好国家重点实验室重组的支撑工作,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点需求,加强全球变化复合灾害研究,加强灾害预警和风险防范工作,突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现代高新技术在自然灾害研究中的应用;加强实验室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青年学术带头人。委员们希望,实验室进一步苦练内功,努力实现创新自然灾害与综合风险防范理论、技术与方法,满足国家防灾减灾与应急管理的重大科技需求,进一步提升实验室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灾害风险地理学与灾害风险学科建设,成为国家灾害应急管理与防灾减灾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基地的实验室建设目标。


 

崔鹏院士发言                                             傅伯杰院士发言


 

张晓宁研究员发言                                        史培军教授发言


 

宋连春研究员发言                                       程晓教授发言


 

陈晋教授发言                                             效存徳教授发言

环境演变与自然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在周廷儒院士1964年创建的“新生代古地理研究室”和张兰生教授、史培军教授1989年建立的“中国自然灾害监测与防治研究室”基础上组建而成,1998年正式作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始运行。在长期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实验室坚持地理学综合研究思路,以区域自然灾害系统理论为指导,聚焦区域环境变化、自然灾害监测、自然灾害评估和综合风险防范四大研究方向,为国家防灾减灾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以及北京师范大学地学学科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