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民政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学科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召开。来自科技部、国土资源部、国家减灾委等单位的领导莅临会场,三院一室师生济济一堂,总结成就,展望未来。
|
会议现场 |
上午,研讨会全体会议在英东学术会堂二层报告厅举行,会议由资源学院分党委书记刘学敏教授主持。会议的第一单元,与会领导为北师大师生贡献了三场专题报告。国家减灾委员会专家委副主任、北师大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陈颙院士的报告《从汶川地震的几个新特点看地震学的新发展》,总结了损失报告滞后、次生灾害多发、具有海洋地震的逆冲断层现象和发生在小位移地区等几个在汶川地震中出现的新特点,并指出灾害科学可以在应急损失预测等领域取得进展。国土资源部党组成员、国家土地副总监察甘藏春教授的报告《当代土地法律建设的若干问题》,回溯了土地法的发展历程,分析了中国与西方国家的差异,指出中国的土地法建设在土地征收、发展权、中央与地方管理权划分等方面存在的困境。科技部刘燕华副部长的报告《气候变化问题思考》,回顾了刚刚结束的哥本哈根会议的博弈过程及中国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指出中国在建立气候变化模型、历史碳排放研究、低碳技术开发等研究领域存在欠缺,需要加大研究力度。
会议的第二单元是三院一室2009年工作报告。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校长、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副院长史培军教授做了题为《灾害风险科学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的报告,总结了从上世纪80年代末至今,北师大灾害风险科学走过了初创、快速发展和稳定与国际化发展三个阶段,并将与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战略紧密结合,为社会和国家作出更大贡献。资源学院院长李晓兵教授以《在探索中坚定前进》为题,从人才引进、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工作、奖励荣誉等几个方面总结了2009年资源学院的工作情况。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文杰教授作了题为《GCESS2009——从诞生到周年回顾》的报告,回顾了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诞生的时代背景和成立一年来的进展情况。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实副主任汇报了实验室2009年工作情况,详细总结了实验室人员梯队、科研成果、实验条件和开放合作情况,并对迎接2010年3月科技部国家重点实验室评估的准备工作做了简要介绍。
最后,与会嘉宾、领导为获得第七届“盘龙云海——京师资源奖”的教师和获得“院士奖”、“普洱一等奖学金”、“先进集体奖”的学生个人和集体颁奖。
|
史培军副校长为获奖教师颁奖 |
下午会议进入学院、研究院、实验室分组讨论阶段。实验室组织各研究团队研究人员和学生分为三组进行讨论。地表系统模型与模拟研究方向和资源生态研究方向在讨论中建议:为加强对外交流,实验室内部的学术讨论活动应开放,并为参与讨论的学生计入适当的学分;为加强学术氛围建设,实验室应建立奖惩制度,拨出的经费也要与产出挂钩;科研项目要精不要多,每位科研人员负责一两个项目、每个项目有一两个学生参与即可;实验室可以组织外校学生参与暑期培训班,一方面对外宣传,一方面可以吸引优秀学生报考。
|
陈实副主任主持地表系统模型与模拟和资源生态讨论会 |
综合风险管理研究团队就“学科整合”和“学风建设”展开讨论,团队成员介绍了自己的研究领域和学生培养情况。通过讨论,团队成员提出了部分问题的解决方式:除导师指导外,学生还要积极从学长那里获取帮助,也要尽早确定自己的职业—学术生涯规划;跟老师做项目也是学习的过程,可以从中学到方法,学生一方面要对主持项目的老师负责,一方面也要注意积累属于自己的知识;除学术工作外,一些辅助性的行政管理工作也有助于学生提高综合能力,学生应认真对待;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使之成为催促自身进步的一种动力,要以各种方式调动学生搞学术的主动性;形成室内读书讨论会,以此为契机使学生读透经典著作,并计入学分,同时鼓励学生获取第一手数据资料。
|
史培军教授同综合风险管理研究团队进行交流 |
地表过程研究团队回顾了前期的科研和学生培养工作,并对房山和黄骅两个实验基地的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了汇报和总结。经讨论,防沙和治沙研究团队指出目前最重要的研究工作聚焦在土壤风蚀、沙尘的移动以及如何防治风沙上,另外,房山综合实验基地的风洞实验室已经逐步走上正轨,应合理收取实验费用,鼓励大家去做实验。针对学生培养,讨论指出:学生要认真对待科研,在实验中要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好的实验条件也要出合格的成果;还要加强体育锻炼,在强健体魄的同时改善精神面貌。学生们则希望实验室为研究生配备打印机等硬件设备,实验基地开通网络,老师应更关注研究生的开题情况等。
|
地表过程研究团队热烈讨论 |
此次会议总结了三院一室2009年的工作情况,并把总结细化到各个研究团队,为今后的学科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明确了发展方向。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