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文|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实验室新闻» 新闻快讯
实验室防沙治沙研究团队博士生董一帆参加第五届切沟侵蚀国际会议
发布时间: 2010-05-31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生董一帆于2010年4月19日至2010年4月25日参加了在波兰卢布林Maria Curie-Sklodowska 大学举办的第五届切沟侵蚀国际会议(5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Gully Erosion)。董一帆此行得到学校研究生院和973项目“中国主要水蚀区土壤侵蚀过程与调控研究”第四课题“多尺度土壤侵蚀预报模型”(课题编号:2007CB407204)的支持。
由于冰岛火山灰影响,本次大会许多欧洲以外的专家学者未能到会,因此会议内容受到了影响。最终共有35人参加会议,共20个大会报告,15个板报,大会会期由原定的三天缩减为两天半。但由于参会人数的减少,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之间的交流更加深入,有充裕的时间对各种问题进行探讨。
从与会专家探讨的意见来看,当前切沟侵蚀研究主要包括了四大方面的内容。第一,是针对切沟在历史时期发育过程,以及影响其发育的因素的探讨。手段主要是利用一些历史地图和照片提取切沟在历史时期的形态参数,与现代的测量数据进行对比,得到切沟发育的速率。同时通过历史资料对切沟发育的原因进行具体分析。另外,元素示踪法和树木年轮法也被采用到这一研究领域当中。第二,是研究切沟发育的具体过程,包括沟头的溯源侵蚀,沟壁的崩塌和沟底的下切等。另外以往不太被重视的潜蚀也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研究手段多通过对切沟土壤的物理、化学性质进行分析测定,以及简单的室内实验来模拟切沟发育的过程。第三,是建立有效的切沟预报模型。然而从本次大会上看,虽然一些学者对于切沟本身的监测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如高精度的摄影测量等,在客观上提高了建立切沟模型所用数据的精确度,但切沟模型,尤其切沟的预报模型依然没有突破性的进展。第四,是切沟防护与治理的方法研究。这也是大会公认的切沟研究领域的难点。从本次大会看,对切沟治理的具体方法上并没有重大突破,主要的治理方法仍是传统的阻沙坝法、植被保护法等。但对切沟治理的过往经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总结和反思。
董一帆在会上报告了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防沙治沙研究团队对我国东北黑土区1994-1996年的一次耗资300万人民币的切沟治理工程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和经验总结,针对研究团队提出的治理切沟时不仅要针对切沟成因采取措施,还要针对加速切沟发育过程采取应对的治理策略;以及在切沟治理工程应该从全流域角度出发进行设计,而非只关注切沟本身的建议,各国专家学者给出了肯定的评价。

董一帆正在做报告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