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文|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实验室新闻» 新闻快讯
实验室综合风险管理研究所举行新学期第五次课题研讨会
发布时间: 2010-06-30  

2010年6月10日,综合风险管理研究所在地遥学院381室举行了新学期的第五次研讨会,杜世强同学、叶涛老师、吕莉丽同学分别做了报告。
杜士强同学介绍了基于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标体系的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报告首先从生态与环境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重要性和城市发展对生态与环境带来的压力出发,构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概念框架;然后,以深圳市为研究区,选取关键的生态与环境压力因子指标对深圳市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了评价。报告中,与会老师和同学就城市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与环境压力指标体系进行了多方面的交流。
叶涛老师的报告题目是《中国政府应对2009-2010年极端干旱灾害的经验》。该报告重点分析了2009到2010年中国三场极端旱灾以及中国政府应对旱灾的方案并总结应对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报告认为,中国政府的应对是成功的,各种资源的充分配置有效保障了受灾区域的生产以及当地社会和经济活动的顺利恢复。这三场巨灾也暴露出中国应对重大干旱表现出的能力建设不足,水资源调控能力与利用效率低下的问题,使中国在应对重大干旱灾害时表现出的“易转入”特征;同时也反应出中国应对巨灾方面风险转移机制的缺位,导致在“快转出”过程中形成减灾资源的缺口与频繁预支的现象。报告建议中国应该通过合理分配应灾资源,通过提高设防水平并建立有效地风险转移机制等两种手段提高灾害风险防范的能力。
吕丽莉本次报告的主题是《巨灾转入对比研究—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和2008年南方雪灾为例》。报告认为在转入过程中有两个方面会极大的影响到巨灾造成的损失:一方面是极端的气象因子发生在极端脆弱区域,第二方面则是基础设施的破坏会极大的增加巨灾造成的损失。报告还重点比较了美国和中国的预警和应急行为。通过安全对比研究主要得出两个结论:一、中国预警系统极少关注灾害产生的影响,主要关注气象要素的极端性,不能很好的预测灾情的发展,但美国的预警系统不仅能比较精确的预测气象要素的发展同时能够及时的发布极端气象条件可能造成的后果。二、由于预警系统相对落后,中国政府一般在灾情达到一定程度时才采取措施干涉灾情,但是一旦发布灾害响应计划就能快速组织人力、物力进行救灾。以此相反美国虽然预警相当准确,灾前准备工作也相对充分,但是灾后响应比较迟缓,不能够满足灾民的需求。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