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9日,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孙颖副研究员应邀来室访问,并在化学楼二层学术报告厅做了题为“IPCC评估体系的科学性与代表性”的学术报告。报告吸引了来自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资源学院、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等单位约20位师生参加。
自2009年底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前发生“气候门”事件以来,部分科学家和媒体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质疑,甚至彻底否定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四次评估报告的核心结论。极端的意见甚至认为,全球气候变暖是一场闹剧和骗局。这些情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困惑。
孙颖副研究员在气候变化领域具有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曾作为主要参加者完成IPCC AR4系列报告的政府/专家评审,并作为中国政府代表团成员出席IPCC全会。讲座中,孙副研究员从IPCC报告的发展历程、IPCC报告揭示的观测事实、如何认识对IPCC报告的质疑、全球变暖是否与人类活动有关及IPCC第5次评估报告的进展等五个方面着手,详细解读了IPCC报告。她指出,IPCC是科学的组织,同时也是政府间的组织,IPCC报告的形成是全球的上千名科学工作者与各国政府共同努力的结果,其科学性得到气候变化领域的专家及世界气象组织(WMO)、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各成员国的公认。IPCC报告是基于经过同行评审的论文、各国行政部门文献及一些灰色文献完成的,揭示了大量观测事实,为全球变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受到质疑的“喜马拉雅冰川消失”等内容多是由于灰色文献的引用等造成的;CRU事件只涉及个人,因而也并不会影响IPCC报告整体的科学性与可信性。新的观测数据从一定程度上验证了IPCC早期报告中的预测,也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IPCC报告指出全球变暖很可能是与人类活动有关的。而第5次评估报告中将会增加对气溶胶等过去涉及较少的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将更加注重对全球气候问题的应对。
最后,孙颖副研究员与到场师生进行了进一步的互动。讲座持续一个半小时,取得了圆满成功。
|
讲座现场 |
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