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态环境部公布了第二批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内蒙古太仆寺旗站、黑龙江黑河站(九三站)和青海湖站3个野外台站入选。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是全国生态质量监测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区域生态质量监督监测与评价工作中发挥“控制性”作用,主要任务是“样地监测、积累数据;天地一体、地面验证;发现问题、服务监管;专题研究、培养人才”。此次入选为实验室野外站建设和在生态环境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下一步,3个综合站将深入开展生态质量监督监测,支撑服务生态保护修复监管,进一步加强综合站的能力建设、制度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为不断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内蒙古太仆寺旗站
内蒙古太仆寺旗站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农牧交错区,是重要的草地生态试验站。自2000年建立以来,内蒙古太仆寺旗站始终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服务美丽中国建设”为目标,围绕生态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建立发挥防风固沙功能的农牧交错区生态-生产范式等核心科学问题,开展长期观测和系统研究。作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内蒙古太仆寺旗站的核心任务是通过“样地监测、天地一体、数据积累、服务监管、专题研究”等方式,监测农牧交错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服务于内蒙古自治区的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主体生态功能,特别是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的防风固沙功能,为内蒙古自治区生态环境保护、美丽中国建设和京津冀风沙源治理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内蒙古太仆寺旗站全图
独特的生态地位:内蒙古太仆寺旗站位于浑善达克沙地南缘农牧交错区,属于生态保护80个重要监管区域的浑善达克沙漠化防治区,沙漠化敏感性程度极高,属于防风固沙重要区;浑善达克沙地是我国十大沙漠沙地之一,距北京直线距离180千米,是离北京最近的沙源地,是北京市乃至华北地区主要沙尘暴源区,属于京津风沙源工程区;特殊的区域特点赋予了其研究的独特性,内蒙古太仆寺旗站长期监测区域典型草原、农田生态系统的时间动态变化、草地退化和退耕还林还草碳水过程、构建区域生态模型、研究发挥防风固沙功能的农牧交错区生态-生产范式、加强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实施生态修复治理,提高重要的防风固沙生态功能。
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样地设置:已建立长期监测样地6个,包括草地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场,生态系统水文过程监测场、农田生态系统多要素观测场,围封措施观测场、风沙监测样地,草地退化监测样地等。台站拥有包括碳通量观测塔、土壤碳通量监测系统、多通道环境质量观测仪、植物根系监测系统、植物光合作用仪、荧光气孔仪等,能够实现高频数据采集和精准监测。此外,站内的实验室拥有一系列理化分析测量设备,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和高可靠性。
风沙观测场
水文过程观测场
黑龙江黑河站
黑龙江黑河站(九三站)位于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县鹤山农场境内,属东北典型黑土区。自2000年在刘宝元教授主持下建立以来,试验站始终以东北黑土区为核心,围绕实施生态文明和“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建设战略,以黑土水土流失问题为切入点,以黑土资源保护和黑土生态功能提升为目标,围绕黑土关键带科学问题,从多要素、多时空尺度,开展黑土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功能的长期观测与试验研究;揭示黑土土壤侵蚀过程和土地退化机理;研究水土保持措施技术防蚀机理,协调绿色生产与生态之间的关系;阐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双驱动的黑土水文循环过程、植被生态过程与生态功能;为黑土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保障我国粮食安全、黑土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理论支撑与示范。九三站也是教育部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水利部水力侵蚀观测重点站。
作为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黑龙江黑河站的核心任务是以黑土区农田生态系统为主要对象,通过“空天地网”等监测方式,监测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质量、生物多样性、碳循环、面源污染和水土流失,评价黑土农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为黑土保护、粮食安全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黑龙江黑河站(九三站)综合楼
完善和先进的监测设施:九三站坐落于东北黑土区的核心地带,气候变化下高强度的农业开发、坡长坡缓的地貌特征、水力风力和冻融的复合侵蚀营力、国家粮食安全与黑土保护的需求,赋予了其研究的独特性。试验站建设了世界最完善的6级小流域监测体系和世界上坡长最长的径流小区。拥有气象、水文、土壤水分、作物生态、土壤理化分析、各式取土钻、农业机械等设备和工具。已积累21年监测数据。
6级小流域监测体系
生态环境多要素试验场
径流小区自动化监测
科研任务与成果:近年来,黑龙江黑河站(九三站)承担十三五、十四五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部委项目等多项,总金额1.14亿余元。建站以来培养硕士博士119名。近5年年均发表论文20余篇。确定了土壤侵蚀定位监测规范与方法;提出了区域水土流失调查关键技术;量化了黑土区土壤侵蚀速率;研究了多营力作用下黑土侵蚀机理,水-湿地-粮食生态安全调控等科学内容;建设了“坡面拦、蓄、排”“水走水路,人走人路”的田、林、渠、路、草综合配置生态治理示范小流域。
生态综合治理示范小流域
青海湖站
青海湖站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察县青海湖北岸约7公里处。自2005年起,李小雁教授在青海湖流域开展了大量生态水文相关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科研数据。2017年在地理科学学部及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支持下,建成了以生态水文学、土壤学、生物地球化学和遥感科学跨学科交叉研究为目标的“青海湖流域地表过程综合观测研究站”。研究站成立以来,在“生态文明”和“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的指导下,围绕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特征和系统性规律开展观测和研究,在高寒生态系统生态水文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的响应机制、寒区流域地球关键带结构、过程与生态功能变化及其流域资源再生机制、高原湖泊-陆地水汽交换特征与机理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的科研成果。
青海湖站作为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将以多要素、多过程、多尺度的地表过程野外实验观测系统为支撑,系统监测和研究青海湖流域水土气生人相互作用,流域系统结构、功能及其对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响应,研发湖泊-流域湿地修复、水土资源优化配置与可持续发展技术,为青海湖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数据支持,以地理学特有的综合视角研究气候变化背景下的生态环境问题,对青海湖流域进行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为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恢复提供科学参考。
独特的生态地位:青海湖流域是我国维系青藏高原东北部生态安全的重要生态屏障,是国际重要湿地和国家自然保护区,也是国家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少数民族聚集区和草地畜牧业等社会经济发展的重点地区。《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指出,应“加大青海湖保护力度,做好水土流失治理和沙化防治,提高植被覆盖率,着力扩大绿色生态空间”。《全国生态功能区划》中,青海湖流域隶属于“祁连山水源涵养重要区”的“青海湖水源涵养功能区”。青海湖流域是一个具有“山水林田湖草沙”多样化生态地理要素的原真完整的自然社会复合生态系统,在水源涵养、土壤保持、防风固沙、以及生物多样性维持与保护等生态服务功能方面具有突出的重要性。流域内生物多样性丰富,有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对于维护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是重要的高原生物基因库,是我国35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域之一。流域内青海湖及其周边的湿地是众多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尤其是候鸟的迁徙停歇地。1992年,我国加入《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青海湖鸟岛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履行国际水禽资源栖息地和湿地保护的义务和责任。环湖地区也是被称为“奔跑在草原上的大熊猫”的普氏原羚最后唯一的家园。
先进的技术设备、完善的样地设置:青海湖研究站在全流域进行天地一体化地表关键带观测网建设。目前,共有长期维护的野外站点10个,其中8个位陆地生态系统观测站点,1个位湖面站点,1个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实验观测场。针对典型代表性生态系统类型布设了全自动气象站、涡度相关测量系统、植被物候相机、土壤温湿度及土壤pH值传感器等,对典型生态系统大气-植被-土壤连续体关键过程展开连续动态监测。研究站拥有土壤理化实验室、植物生理生态实验室、样品保存室,仪器设备总价值1200多万元,主要分为气象参数观测仪器、土壤和植被参数的观测仪器、通量观测仪器、同位素观测仪器、遥感无人机等。这些仪器设备流域地表过程研究和生态环境综合监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青海湖站野外观测站点分布图
典型生态系统观测站点(部分)
寒区生态水文过程观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