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以下简称“中信所”)发布《2021年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报告》,并评选出“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实验室杜恩在老师关于“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研究”的研究论文成功入选。该论文以“Global patterns of terrestrial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limitation”为题,于2020年2月发表于在《NATURE GEOSCIENCE》。
氮和磷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两种最为重要的养分元素,在气候变化和CO2浓度上升的背景下,氮、磷养分的供给不足限制了陆地植物的生长及其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成为制约未来陆地碳汇的重要因素。然而,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仍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要科学问题。实验室杜恩在副教授与斯坦福大学Rob Jackson教授团队合作,提出了氮、磷限制评估的理论框架并量化分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格局及其关键影响因素。
该研究根据化学计量内稳态假说和最小限制因子定律,推导提出基于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比值指示氮、磷限制的理论框架,进一步建立全球陆地植物叶片氮、磷重吸收效率数据库和全球养分添加实验数据库,并在上述框架基础上量化评估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空间特征,完成了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的高分辨率空间制图。
全球自然陆地生态系统氮(N)、磷(P)限制空间格局(深灰色为氮磷共同限制或氮、磷微弱限制的区域,浅灰色为城市、农田、裸地和冰川覆盖区域)
该研究发现,全球自然陆地生态系统(农田、城市和冰川除外)有18%的区域受到较强的氮限制,而43%的区域受到较强的磷限制,其他39%的区域则受氮、磷共同限制或氮、磷任一元素的微弱限制。总体而言,氮限制在在苔原、北方针叶林、温带针叶林、山地草原及灌丛较为普遍,磷限制在热带及亚热带森林、温带阔叶林、沙漠、地中海植被、以及热带、亚热带和温带草原、稀树草原和灌丛较为常见。相关结果增进了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氮、磷限制格局的量化认识,为地球系统模式氮、磷限制的模拟提供了基准数据,有望更好地预测气候变暖和CO2浓度上升情景下陆地碳汇的变化。
附:2020年,科技部印发《关于破除科技评价中“唯论文”不良导向的若干措施(试行)》,鼓励发表“三类高质量论文”。包括发表在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国内科技期刊、业界公认的国际顶级或重要科技期刊的论文,以及在国内外顶级学术会议上进行报告的论文。
中信所经过调研分析,将各学科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次数同居本学科前10%,且每年刊载的学术论文及述评文章数大于50篇的期刊,遴选为世界各学科代表性科技期刊,在其上发表的论文属于“高水平国际期刊论文”。
本年度百篇最具影响国际学术论文是从2020年SCI收录的我国第一作者论文中选取的。
遴选标准包括:
论文的创新性(是否获得重大基金和项目支持)
发表论文的期刊水平(期刊的主要指标影响因子和总被引数在学科中所处的位置)
是否处于研究前沿(是否属于研究热点,考察论文发表当年的被引次数)
合著论文中我国作者的主导性(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情况)
论文的文献类型(只统计 Article 和 Review 类型)
论文的参考文献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