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所研究员李军和刘俊文博士通过放射性碳,揭示了我国城市大气碳质气溶胶来源及灰霾形成过程碳源动态变化趋势。相关研究发表在《大气化学与物理》上。
碳质气溶胶是大气细颗粒物(PM2.5)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造成局地和区域性灰霾现象的重要污染物。查明碳源在灰霾形成、演化和消退过程的动态变化趋势有助于深入认识灰霾成因。
科研人员通过测定放射性碳同位素14C和分子标志物,定量解析了化石源和生物源对北方(北京)和南方(广州)两个特大型城市碳质气溶胶的相对贡献。结果表明,生物源对北京和广州碳质气溶胶的贡献分别达到56±4%和46±5%,其中源自生物质燃烧的POC和EC占北京碳质气溶胶的比例高达28±1%。与此相反的是,生物源占广州SOC的比例达到了71±11%,表明南方SOC的前体物可能主要是植物排放的挥发性有机物。
产生于城郊和农村的生物质燃烧碳质气溶胶,在不利的气象条件下,与城市局地源自机动车和工厂等排放的污染物相叠加,易形成严重的区域性灰霾现象。同时,植物和化石源挥发性有机物在现代城市大气强氧化剂的作用下,可产生大量的二次有机气溶胶,严重影响区域大气能见度。因此,认清化石源(煤和石油)和生物源(生物质燃烧和植物排放)对碳质气溶胶的贡献,将有助于空气质量控制政策的制定。(来源:中国科学报 朱汉斌 陈一)
更多阅读
《大气化学与物理》摘要
信息来源:http://paper.sciencenet.cn/htmlpaper/2016811453857440304.shtm [2016-9-1]
摘编人:孙晓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