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文|English  
 
您的位置: 首页» 实验室新闻» 室内研究进展» 地表过程
九三水土保持试验站——土壤侵蚀研究团队工作动态系列报道之三(3)
发布时间: 2009-10-13  

试验站建设内容

2007 年7月5日,北京师范大学与水利部松花江辽河水利委员会、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水务局、九三分局水务局签订协议,通过形成产(农场)-学(学校)-管(松辽 委)一体,三家贡献、三家共享、三家受益的方式,建立“九三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试验站作为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野外台站之一,为各自优势 的发挥提供了良好的平台:高等院校为高效绿色精准农业生产提供科学技术支撑;农垦系统作为我国农业机械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的集中体现与代表,为高新技术推广 提供示范,同时也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良好的训练基地。
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水务局和水利部松花江辽河水利委员会为试验站提供实验用地10公顷,包括土壤侵蚀试验场、农田管理与作物实验小区等。
(1) 土壤侵蚀试验场
图15 九三试验站土壤侵蚀试验场布设图
土壤侵蚀试验场(图15)建有20个径流小区(总面积约2500m2),始建于2003年,包括10个坡长小区,坡长分别为14710152050100200300m,用于研究长坡长与侵蚀的关系;3个裸地小区(25°,18°),用于研究侵蚀性降雨标准、降雨侵蚀力,测定黑土土壤可蚀性因子值;5个耕作小区(免耕、横坡起垄和顺坡起垄),用于测定东北黑土区主要水土保持措施因子值;2个融雪小区,用于估算积雪密度。观测项目包括降雨过程,每次产流的径流量和泥沙量,小区作物覆盖度和产量。2003-2008年进行了连续观测,共获得293次降雨过程资料,457个小区年资料;2007年获得5次径流泥沙资料;2008年获得9次径流泥沙资料。
(2) 农田管理与作物实验小区
16 九三试验站农田管理与作物小区
该试验区由三部分构成(图16):一是32个作物小区,总面积约1500m2, 主要进行不同耕作措施、农业管理等控制条件下的作物生长试验,研究作物生长与环境及管理的相互作用机理,为建立作物生长模型等提供试验参数。2003年开 始建设免耕试验小区12个,用以研究免耕对作物产量、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田间主要观测的指标为土壤温度、湿度、植被覆盖度,室内分析土壤理化性质。12 个免耕小区最初开始免耕2个,以后每两年增加2个小区,至2008年,最长免耕年限的小区已达6年。二是56个侵蚀与土地生产力小区以及盆栽试验场地,开 始于2006年,总面积约5000m2。主要通过不同肥力控制条件下的小区或盆栽试验,研究侵蚀对土壤性质与肥力、土地生产力的影 响机理。土壤肥力的“3414”试验共布设了42个作物小区,供试作物为大豆,该研究通过不同肥料用量和搭配的回归最优实验,测定黑土区主要应用肥料对于 大豆产量的肥料效应函数,从而确定黑土区大豆的最高施肥量和最佳施肥量,2008年已经进行一年试验。盆栽试验共162盆,其中126盆于2006年开始 进行N、P、K试验,用以研究土壤供肥力和肥料利用率,15盆于2008年开始进行土壤有机质试验,研究土壤有机质含量对作物生长的影响,21盆于 2008年开始进行土壤容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试验。三是农田管理试验场,总面积约80000m2,主要进行相关大田试验,包括农田测土施肥、水土保持措施技术研究、小区试验结果的大田推广、精准农业技术等。
(3) 小流域与量水堰
为了研究坡面-沟道-流域系统土壤侵蚀与产沙规律、流域沟蚀与面蚀比例、小流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规律、流域水土保持措施治理效益等,2004年研究团队选择了面积为3.59 km2和2.07 km2两个小流域,建设量水堰(图17),分别在春季“桃花汛”和雨季时观测降雨与径流泥沙,研究融雪径流侵蚀和降雨侵蚀,2006-2008年每个小流域总产流次数为17次。
为 保证获得小流域治理效益的科学观测数据,,黑龙江省农垦总局九三分局水务局和水利部松花江辽河水利委员会保证该2个小流域按照科学研究要求实施土地利用, 承诺确保2号小流域维持现有状况不进行治理,计划将以现有鹤山农场六队水库大坝为基础,建设上述两个小流域所在的更高一级鹤北流域的把口量水堰,从而使流 域水沙观测扩展到整个鹤北流域35km2范围内,研究不同流域级别的侵蚀产沙与泥沙输移关系。
17 小流域量水堰
(4) 综合实验楼
为进一步改善九三水土保持试验站的实验、办公和住宿条件,2009年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专项建设经费,开始建设综合实验楼。综合楼占地面积635m2,建筑面积1270m2,包括实验室270m2,办公室341m2,会议室80m2,客房等307m2,楼道楼梯272m2。独立车库建筑面积96m2、厨房餐厅建筑面积120m2,2009年10月竣工。
18 原工作地点、实验条件和新建综合实验楼
 

浏览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