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报人:刘双娜
题目:基于林龄降尺度估算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分布格局
摘要:以森林NDVI与林龄之间的生态学关系为基础,确定 1994-1998年中国森林林龄的空间分布。综合考虑森林各指标(林龄、NPP)与人地关系对森林碳储量的影响,将降尺度应用于森林碳研究中,估算 1984-2003年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时间变化及空间分布格局,进而确定中国森林碳源、碳汇的空间分布格局。为“后京都时代”中国应对国际CO2减 排压力,合理制定和选择林业碳汇项目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
汇报人:李剑铎
题目:基于统计仿真器的陆面模式参数不确定性估计方法
摘要:如何给定陆面模式参数对陆面模式的模拟能力有很大的影响,然而地学领域中的常用方法对陆面模式参数估计的应用有限,该项目提出一个基于统计仿真器的陆面模式参数不确定性估计方法,它能够克服常用方法对陆面模式计算量要求过高的瓶颈,本研究申请(1) 研发一个统计抽样方法来系统地逐步筛选重要的、敏感的陆面模式参数,(2)研发适合于陆面模式的统计仿真器,(3)将开发的统计仿真器应用到陆面模式 CoLM上,筛选出重要模型参数、并对其进行优化和不确定性分析。我们将系统地检测通过统计仿真器优化后的CoLM模式参数能否提高CoLM 的模拟能力。
汇报人:汪文珊
题目:中国东部主要城市PM10及相关气象要素周变化特征研究
摘要:一周7天是人类活动特有的稳定周期。通过对PM10和相关气象数据的 分析发现,中国东部地区PM10浓度以及能见度、辐射、气温、相对湿度、多云日数、降水频次和地面水平风的周内变化均具有较为明显的周循环特征。PM10 浓度的周循环规律为工作日浓度高,非工作日浓度低。未去除云量影响的日总辐射量也呈现出工作日总辐射量大而非工作日辐射量小的特征,正与云总量的变化特征 反位相;但在晴空下,辐射的这一特征变为工作日辐射量小而非工作日辐射量大。这表明气溶胶的半直接或者间接效应可能比直接效应更为重要。日最高气温和日最 低气温的变化特征均为在工作日出现最高值而非工作日出现最低值,它们可能分别受到云量和水汽含量的影响。相对湿度、多云日数和降水频次都倾向于非工作日出 现高值而工作日出现低值,这一方面可能是气溶胶的气候效应,另外,降水也是气溶胶清除机制的一种。而地面水平风的清除效率更高,其本身的周循环特征可能也 受到气溶胶反馈作用的影响。